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 > 书法 >

      莫小不与《杭州印学史》

      2023-09-19 15:44:46 莫小米
       西泠印社社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莫小不著《杭州印学史》,将从先秦至当代的与杭州有关联的印人收入其中。河脉源流,蔚为壮观。
       
        杭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钟灵毓秀,鸾翔凤集。历代文人学士、英雄豪杰辈出。苏东坡、白居易、岳飞、于谦……他们的名字熠熠生辉。同时凭借山水文化的滋养,也出现了许多印学名人。
       
        曾在杭州做官的米芾,被认为是文人篆刻的鼻祖;曾在杭州教书的吾丘衍,在印学理论和篆刻教学上独树一帜;更有印学史上名震天下的“西泠印派”、“西泠印风”绵延数百年,丁仁等“西泠四英”于清末在杭州西泠桥边创建了西泠印社。即便在日本入侵杭州之际,还有平民叶秋生、叶德生兄弟携一大家几代人忍饥挨饿,住在孤山上,守护西泠印社直至胜利。
       
        杭州印界,高手云集,为什么选择了莫小不?
       
        莫小不自己说:“我是个老杭州,也是个老印迷。”
       
        10岁有了第一把刻刀,两头的,一头平,一头斜,至今还在。
       
        第一块正式的石头是班主任送的,福建寿山石,2.5厘米见方,暗红色,有纹路。宝贝一样。刻了磨、磨了刻,不知多少次,最后的作品“云水寒”,被选进《浙江篆刻选》。
       
        15岁下乡,一个铺盖,一个网兜,外加毛笔,刻刀。
       
        为农场职工刻名章(为了领工资),刻了不知道有多少,材料,以牙刷柄为多。恢复高考,考上杭州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留校留在图书馆,喜爱的书法篆刻,一直业余着。人到中年,学校调整系科,莫小不才进了美术学院,担任书法篆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杭州印学史》选择莫小不,就选对人了。他自从拿起刻刀,就没放下过。且在当年的懵懂状态中时常得到指点,比如西泠印社的李伏雨和来农场看儿子的姜东舒,杭州高人多啊。与今天经历培训、考级的孩子完全不同,站在刻字店张望的10岁孩童,至今依然张望着,古今印学。
       
        任何艺术的起源,首先是因为实用的需要。一桩经济事务,一份契约合同,需要签名盖章,以昭明信用。玺印就此诞生。玺为皇帝之印,余者,统称印。
       
        除了实用需要,从杭州良渚遗址出土的文物看,那些纹饰的精美繁细,也使篆刻的初现有了技术依据。
       
        作史,往往要探寻之最,比如杭州考古学上最早的印章。秦代官印中,有一方“浙江都水”,铜质,蛇钮。都水,为总掌治水之官。另有一方“新安铁丞”,印边长2.4厘米,通高2.4厘米,铜质,鼻钮。看起来,此二方都出自浙江,甚至杭州。比如《中国印章艺术史》称:“《三国郡县表》吴扬州会稽郡下有新安县,在今浙江淳安县西。”
       
        “浙江”可以是地名,也可以是水名。至于“新安”,古往今来的“新安”地名有很多。为避免以讹传讹,此书博采众家,经思考比对,考证一部分,也不可能全部考证,留出空间给后人修正、完善。
       
        说到杭州印学,绕不开的是西泠印社,故此书对西泠印社用了较大篇幅。
       
        金石书画社团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文人雅集活动,进入清代,朝廷曾一度禁止结社,民国以后,雅集的风气变得更为盛行,大大小小金石书画社团不计其数,“西泠印社”为什么能被称作“天下第一名社”?
       
        西泠印社自创社至今一百多年历史,先后有七位社长,每一位都是不同历史时期著名文化艺术大师。创立西泠印社的是四位有知识分子风骨与历史担当的江南才子,慷慨解囊捐出家产,在孤山数峰阁旁买地筑室。
       
        1949年5月,杭州解放,西泠印社由杭州市军管会接管。此时,初创时的四位,三位已故去。1951年,沪杭两地社员经慎重考虑,决定将西泠印社房产土地捐献给国家,书画、书籍、印谱由省文管会保管。
       
        这一明智之举,不仅保存了传统文化,还使其影响在新时期继续发扬光大。
       
        无论多么辉煌,都怕后继乏人。
       
        1944年,潘天寿出任杭州国立艺术院校长,为弥补国画系无人讲授治印的缺陷,利用课余时间编教材,并亲自讲授了这门课。
       
        1959年,潘天寿再度出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三年后,文化部在杭州召开“全国高等学院文科教材会议”,潘在会上提出,为书法篆刻“免使有断种的危险,应至少在有条件的高等艺术院校中,少招几名学生来继承之。”得到高度认同。遂于1963年,浙江美院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高等书法篆刻专业。其师资之强大,可见名单: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吴茀之、朱家济、方介堪、刘江、章祖安等。
       
        重视书法篆刻的教学传承,是本书特点。
       
        “不必‘三绝’,但要‘四全’。”这一名言是潘天寿在制订中国画教学大纲时提出来的。“三绝”者,诗书画,对于在校学生,要达到“三绝”,不太现实;但潘老说,可以做到“四全”,诗书画印,都打好基础,日后才有攀登民族绘画高峰的可能。
       
        好事多磨,历经十年之久,《杭州印学史》终于面世。素净封面上,吴昌硕目光沉静,凝望湖山。
More..
More.. 艺术家
  • 中国现代文艺出版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xiandaiwenyi.com,All right
  • 服务QQ:277293128电子邮箱:admin@zgshd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