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戏剧 >

      有艺术性的戏剧才会有力量——对主旋律戏剧创作的思考之二

      2023-09-19 15:10:02
      如何提升主旋律戏剧创作的艺术性?使其真正达到“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目的,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同志说:“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同志说:“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所谓艺术性,就如著名导演黄佐临先生说的:主题明确、人物鲜明、矛盾冲突尖锐、戏剧性强、语言生动、潜台词丰富、哲理性深高。也就是说,只有创作出主题思想积极向上,人物性格生动,形象鲜明,语言凝练,有艺术趣味,才可称得上一部好的主旋律戏剧作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有好的剧作家创作出优秀剧本。
      作  者  |  刘  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
        在讲故事中突出主题立意
        一部优秀的话剧作品,都是由一个好的故事承载着深刻的主题。而一些主旋律话剧作品不感人的主要原因,就是剧本基础不扎实,内容不厚实,文学性不强,更不会讲故事。那么,如何讲好“故事”?在这方面,话剧《共产党宣言》《三湾,那一夜》等剧作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共产党宣言》(编剧唐栋)的成功就是通过“讲故事”很巧妙地把剧作家的创作意图融入作品之中,产生了寓教于乐、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该剧宣扬《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并没有概念化地宣讲大道理,而是以上世纪20年代在中国革命中心广州发生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一场生死较量为背景,把《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思想理念融入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通过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与信念坚守,以及救国救民的奋斗精神和不怕牺牲的高尚品德,体现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该剧第二场国民党稽查队长邝为审讯林雨霏,说她传播《共产党宣言》是“犯罪”,林雨霏说:“这不是罪,这是我的信仰!”邝为说,只有“孙总理创立的三民主义才是革命的纲领和旗帜,它曾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你们为什么又要搬出一个《共产党宣言》?”“因为它是救国救民的真理!你知道吗?在中国,第一个读到《共产党宣言》的,就是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96年在英国留居期间,常常到大英博物馆研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他在那里第一次知道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他就是受此影响,制定了民族、民权和民主这一‘三民主义’。”林雨霏的话让邝为大惑不解,“我们的三民主义与你们的《共产党宣言》有如此联系?”戏就是通过这样的“故事”,向人们传递了《共产党宣言》的精神,以及它与中国革命的密切关系。观众一下子便被吸引了。
        邝为不知道审问的共产党要犯林雨霏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林雨霏为了保护儿子也不愿当面说破这层关系。审讯是从林雨霏写在《共产党宣言》油印本封面上的一句话——“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开始的。这句话引起邝为的不理解——“你跟我谈母亲、谈孩子,可是你就不想想,你这么执拗地对抗下去,你死了,孩子怎么办?你考虑过你孩子的感受吗?天底下,没有哪个孩子会希望自己的母亲去死!”“天底下,也没有哪个母亲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林雨霏平静地回答,“母子之爱,是血肉之爱、天地之爱!可是选择了革命,就意味着牺牲。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去牺牲,更是一种比血还要浓、比天还要大的爱……”这种亲情与革命的关系,小家与大家的矛盾,不仅触动了邝为,也触动了观众的情感。林雨霏在狱中为儿子做“风筝”的一场戏,就是创作者为突出人物情感、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思想风貌的独特的艺术创造,真实而感人。
        《三湾,那一夜》(编剧王宝社)用戏剧的办法同年轻人对话,“通过讲故事把一个干巴巴的会议变成生动的舞台艺术品”。该剧以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三湾改编”为题材创作,既写出了历史的深意,又开掘出现实的新意。毛泽东与余洒度等人在治军方面的思想分歧,实际上是中国革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建设一支什么样的队伍”的大是大非问题。毛泽东主张官兵平等,在军队中建立士兵委员会,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作用,把支部建在连上,这是中国军队在治军方面的一次重大“改革”。余洒度等则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做破坏了军队的“规矩”。会议开始时,支持余洒度的人多,毛泽东是少数。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毛泽东联系中国革命的发展实际阐释自己的观点,道理越辩越明,情况也发生逆转,支持毛泽东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转变过程就是一部现实主义话剧“文学”魅力的体现,深深地吸引着观众。
        2
        在矛盾中展现人物独特个性
        主旋律话剧,是以贴近社会现实、弘扬英模事迹、提振民族精神为特点。那么,如何做到“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主旋律话剧创作难以突破的一个“瓶颈”,写得不好就成了简单化的“英雄模范颂扬剧”,或“好人好事展览剧”,而失去了主旋律话剧应有的艺术魅力。在这方面,《桂梅老师》《逆行》等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桂梅老师》(编剧王宝社)的成功首先在于对英模人物戏剧创作的一种突破,写出了“真实”“可信”的人物。一是把英模人物作为“普通人”来写。该剧褪去桂梅老师身上“优秀教师”“时代楷模”等一切光环,讲述她一生中真实感人的故事。桂梅老师看到山区的女孩子辍学就感到“心痛”。她的梦想是靠教育改变女孩的命运,让大山里上不起学的“女孩免费读书”。为此她在体力和心力做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付出。她去募捐时,有人说她是“骗子”,朝她“吐口水”。她感到心酸、委屈,但她不在意,从不言放弃。因为她心里有“爱”,有理想目标。有人问她苦不苦?她说:“愿意做的事就不苦”。她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只要见了上不起学的孩子,她见了就帮,能捞一个是一个”。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却是充满着大爱之情和人性之美的金石之声!多年来,桂梅老师就是以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以竭尽全力、百折不回的勇气,以忍受千般辛苦、万分羞辱的铮铮骨气和堂堂正气,“用她那柔弱带病的双肩托举起大山里多少女孩五彩斑斓的梦想”!让两千多名贫困家庭的女孩子走进了大学。而她自己也在奉献“爱心”的过程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二是敢于写矛盾,写英模人物的弱点,找到了英模人物成长的思想根基,以人性的光芒折射党性的光辉。办学开始,学校条件差,华坪女高成立不到三个月,十七个老师九个辞职!家长也逼着孩子退学。奋斗了七年,梦想瞬间破碎,桂梅老师心里感到针扎般地“痛”,绝望之时她想到了“死”。是革命先烈江姐的声音——“你想一死了之,就是临阵脱逃!”“只要有一个共产党员在——阵地就在”——警醒了她。在困惑之时她在教师档案里发现了六名党员。她沉静而庄严地对六个党员教师说:“各位党员,免费女子高中能否办下去,就看我们怎么做了,请同志们跟我一起重温入党誓词——”以前在舞台上也看到过党员“宣誓”情景,总感到有些硬贴上去的宣传味道。而这次桂梅老师带领老师们“宣誓”,让我感到是那样地激动,与整个剧情融合得是那样地恰切。“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不仅驱散了压在桂梅老师心头的“愁云”,也震动着观众的心灵!
        该剧令观众心动,就在于让观众看到了人物成长的“真实”。桂梅老师在挫折中始终没有倒下,支撑她的信念是什么?她的思想根基又是什么?用桂梅老师的话说,是“心灵的热土、精神的热土”,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她忘不了小时候下大雨时家里房子倒塌,是一位大姐姐带领公社全体党员用三天时间帮她家把房子盖起来。从那时候起,她就立志——“我长大要成为你!”正是这种“感恩的心”支撑着桂梅老师,使她从年轻时就立定了人生目标。该剧就是在矛盾的交织中展示了桂梅老师的执着爱心,在心灵的碰撞中揭示了她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壮大,需要整个民族全体成员的无私奉献,需要崇高精神的引领,这是民族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与根本。缺少了这些,便缺少了灵魂和前进的动力。在这方面,《逆行》(编剧赵瑞泰)无疑是一部值得点赞的作品。该剧之所以感人,不只是因为描写了那场牵动亿万人的疫情,而在于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物情感的深入开掘,写出了“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刘宇先医生说:“这次疫情,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两个字:敬畏!对自然的敬畏、对科学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这是疫情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直接引发了观众对生活、对自己行为的深入思考!
        其次是塑造了真实可信的人物——平民化英雄刘宇先的形象,把来自生活的感动化为艺术美。在“平实”中写出了苦难中的真实人性和复杂情感,写出了人物的坚定信念和敢为人先的大无畏奉献精神。身患重病仍带领团队冲上抗疫一线的刘宇先自不待说——“我是一个医生,就是要同病魔争夺生命。”对护士江晓玲的塑造也真实感人。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护士初次投入抗疫战场,看到那些无辜的病人被病魔夺走生命她感到“心里憋得慌”。在给父母打电话时她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看着我的病人在我面前死去,而我却无能为力。我学生时代所有的自负、骄傲被现实砸了个粉碎”。正是在艰苦的磨练中江晓玲逐渐成熟了,由一位普通“护士”成长为坚强的“白衣战士”。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却有着脚踏实地的信心与百折不挠的精神准备!在描写现实题材话剧创作中,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实例。
        3
        在开掘生活中体现思想意蕴
        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如果说,缺乏生活或对生活认识的浮浅,是造成主旋律话剧创作缺乏时代特色和文学性的一个原因,那么,缺乏思想则是使主旋律话剧失落艺术光辉的主要原因。在这方面,《平凡的世界》《长安第二碗》《路遥》《主角》等剧的创作可资借鉴。
        《平凡的世界》(编剧孟冰)像一首多声部的“交响乐”,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融入人物性格的发展与命运的多维变化,把生活的艰难与精神追求交织在一起,展现出黄土地人们的生活状态与人文精神。该剧的独特之处,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写出了“不平凡”的故事,在普通中写出了“不普通”的人物,展示他们为改变命运、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人格成长历程。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和田润叶、田晓霞姐妹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们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影响,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给他们留下的生活印记,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对他们的思想进步和性格成长的促进与推动,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成长的历程。为表达这样的主题,编剧、导演及舞美设计在舞台呈现中找到了表达生活的共同语汇——“旋转”。它构成了这个戏整个乐章的“主旋律”。爱情的甜美与苦涩,生活的欢乐与悲苦,奋斗的成功与失败,理想的向往与破灭,人生的价值与体现……就像这乐章中的一个个音符,奏出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交响乐”。而生活的美感与深刻的意蕴也在这“旋转”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田润叶面对父亲苦苦哀求的“逼嫁”,她心如刀绞,欲哭无泪,默默地脱掉外衣“扔”给父亲,随着“旋转”走向“新”的生活。可是,“新”的生活并不代表着希望与理想,而是给她纯洁的心灵增添了“苦涩”。她以这样的方式“埋葬”着自己的“爱情”,这一“脱”一“扔”的动作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人物情感的深刻内涵。
        《路遥》(编剧唐栋)以美的艺术手法呈现复杂的现实生活,描摹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灵挣扎,塑造出真实、可信、感人的文学家路遥的高大形象。剧作家以一种崇敬的心情描写路遥在追寻文学创作理想过程中的心灵净化、文学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也从文学创作的本质层面诠释了作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真正含义与现实价值,在琐碎中凸显了诗意。朋友老曹批评路遥不能只想着事业而忘记了家庭,“婚姻不是一意孤行的单打独斗”。妻子程远指责他没有尽到“一家之主”的责任,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陪伴与关爱。对此,路遥心里不是不清楚,就是行动上难以做到,“一进入写作状态就把别的事全忘了”。因此,当路遥沉浸在《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兴奋之中时,妻子程远却提出了“离婚”。这不仅让路遥感到惊愕,也让观众感到“扎心窝子”的痛。回想当年两人“情投意合”的甜蜜,如何变成失去共同生活理念的苦涩?谁对?谁错?谁能说得清?人们只觉得两颗心都在流血……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真实的人生!路遥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情景下,在评论界“七嘴八舌”的聒噪声中,与命运抗争,与自己抗争,坚持着,奋斗着,为普通劳动者写作,不改初衷,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浇筑文学之魂!
        为表达路遥的奋斗精神,导演在舞台呈现时找到了一个形象的精神意象——“黄河纤夫”奋力跋涉的身影,以形象的画面寓示着路遥从最初具有功力目的的文学写作到为文学而执着一生、倾尽满腔热血的心灵嬗变;以浓墨重彩的舞台语汇描画出路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不怕困苦、不畏艰难、永不言败、执着前行的伟岸身影。整个演出以写实的描摹与写意的诗情抒发相结合,运用灯光、舞美、音乐的烘托与渲染,创造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情景,完成了路遥这样一位伟大文学家形象的立体塑造。
        《长安第二碗》(编剧陈彦、陈梦梵)的感人之处在于对人性的深入开掘。剧中以秦存根一家经营葫芦头泡馍的“长安第二碗”的重张、兴旺、歇业的传奇经历,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宏大主题,描写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经济生活改善、思想观念变化以及情感发展过程,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经济发展了,精神如何坚守?生活富裕了,人性如何完善?该剧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透视其精神境界,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件件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开掘出惊心动魄的“大”主题,直逼人的灵魂深处,写透了人性的善与恶。在贫困年月里秦家人尚且能够聚拢在一起。可是,当全家人能够吃饱了饭,住上了新房之后,人心却离散了。分房时的“挤矮子”就是触目惊心的实例。作品中塑造的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秦存根和花朝阳,则揭示了道德、人性、善良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秦存根老实本分,以德为本,靠勤劳致富,生意红火。花朝阳见风使舵,见钱眼开,坑蒙拐骗,损人利己,到头来却是人财两空。剧中那位两个孩子的母亲一直感念在孩子饥饿时秦存根馈赠的那碗葫芦头泡肉汤,不但自己不忘,还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忘。她的行动体现着深刻的寓意——延续善良,张扬人性,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
        话剧《主角》(编剧曹路生)根据陈彦先生获茅盾文学奖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写出了人生的复杂,写透了生活的内蕴,弘扬了积极进取精神,传递了艺术创造与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该剧通过忆秦娥的艺术成长过程中起伏跌宕的人生命运描写,塑造了忆秦娥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把“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提升到艺术美学的形象层次,给观众以审美的愉悦。剧中最感人的一场戏,当忆秦娥辛辛苦苦培养的养女宋雨占据了原本属于她的“主角”位置时,她感到极度的苦闷,心中的“舞台”顿时“坍塌”了,面对舞台长跪不起……如果说,以前忆秦娥是被别人“拉着”“扶着”“促着”走上了戏剧舞台,那么,她现在才真真切切地感到:自己已经离不开心爱的舞台了,“我一听到秦腔的乐声,我就浑身颤抖、血脉沸腾,热泪盈眶!”演戏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已经融入她的血脉之中,与她的生命共生长、同呼吸!尽管有快乐也有痛苦……忆秦娥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怎么办?脚下的路该怎么走?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观众看到,忆秦娥没有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而是又“重新”站立起来,一声“我要唱!”坍塌的舞台又在她的心里“复原”了。在这场戏中,导演运用舞台美术和灯光、音响参与人物心理的描写与性格刻画,用象征的手法,通过舞台的“坍塌”与“复原”,非常准确地勾画出人物的心理在矛盾、纠结中的变化过程,为观众呈现出一种艺术美的真实表达。忆秦娥毅然决然地离开原本属于自己的“小舞台”,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到广阔的天地中去,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位置,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为我的父老乡亲们唱!”她决心在广袤的黄土大地上“建造”一座永不坍塌的“新舞台”,延续自己的艺术青春,赓续中华民族艺术传统,让美的艺术永远光耀人间!
        4
        在生活中挖掘“金子”
        艺术创作是个体劳动,其品质的高低与从事者的文化积累、理论修养、生活储备、自身才华有着密切关系。一个作家,首先应该具有大爱之心,同时还应具备一个思想家和社会学家的素质。曹禺说:“人品低下的人,不可能写出美的作品来”。真正的艺术创作是辛苦的,都是心血的结晶。那么,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学家黑格尔说:“只有通过心灵并且由心灵的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
        编剧王宝社说:“年轻人不爱看主旋律,原因是讲故事的人没做好。”他创作的《让你离不成》《独生子当兵》等剧作都是主旋律,是“命题作文”,都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常演不衰。他的办法,首先是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其次,他每创作一部作品,都要下大力气准备资料,深入生活,去寻找创作的亮点和兴奋点,去寻找接通历史与今天观众情感的渠道。谈到《三湾,那一夜》的创作他说:“如果把中国革命比作一个公司从初创到上市的过程,那三湾改编就是树立企业文化的阶段,确立了公司的方向、纲领、目标,一个有价值观的公司才可能长久。”为此,他广泛阅读历史资料,多次深入井冈山等地考察采访,之后他确定了该剧的主题:“不忘初心,革弊鼎新。”他认为,三湾那一夜,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对自身所进行的伟大改革,由这场改革诞生了一支中国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伟大的人民军队。这样的创作激情,激励作家笔底生花,把一场枯燥的会议描写得妙趣横生,在激辩与争吵中不断迸发出思想火花,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其次,从生活出发,敢于挑战积习。他创作《桂梅老师》就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性格弱点,展示出人物真实、可信、动人的情感。
        优秀的剧作都是生活所赐的。敬畏生活的剧作家才能写出“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欢乐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和人类的感官和代表。”陈彦先生的创作诀窍是:“读生活,读书本”。“文学艺术创作是应该努力让生活去说话,而不是作者自己站出来说。”“没有生活,你的情感,你的思想也就没有了源头活水。”他创作《长安第二碗》就是“向养育了我28年的西安致敬”!为写出这座城市的精神与灵魂,他“走街串巷”去认识这个城市,去发现生活“皱褶”里令人心动的东西,去打开那些勤劳、朴实的“小人物”的情感世界。而“读书本”则是 “开疆拓土”,让自己的创作“冲出云层”,使作品的艺术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自己最高的创作追求。该剧就是通过“小人物”的生活展示了时代大主题,由此映照出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底气”与百折不挠、与时俱进的“内动力”。
        这种生活的“赐予”同样感动了赵瑞泰先生。他创作话剧《逆行》不是谁“让他写”,而是“他想写”。这种“自觉意识”就来自作家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降临武汉,当人们从最初的“迷茫”中奋力冲向抗疫第一线,高喊“武汉——加油!”时,他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似乎听到了生活在向我召唤”——“我要写戏”!这不是“应景之作”,而是作家心血的结晶与精神的凝聚。该剧不仅写出了生活的“诗意”,唱出了“生命之歌”,展现了“人性”之美,而且深化了“思想”内涵,弘扬了中华民族战胜一切磨难、永不言败的精神气质!
        作家的作品要感动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被热烈的忠忱鼓舞着,他是不会做出伟大的事业来的。”唐栋创作《共产党宣言》就是社会现实对他的“刺激”。有一天他“无意间看到了一份调查报告,说是某地对十几位党的基层干部做调查发现,竟有一半人没有读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还有人不知道《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是谁。这令我感到震惊!……由此而想到,当今社会上的种种病垢,其根源何在?我不是社会学家,我无法为这个社会把脉诊疾,无法列出长长的处方,但有一点我是清楚的:我们社会今天面临的主要危机就是道德缺失和信仰危机!”“于是,我决定写一部话剧,题目就叫《共产党宣言》……将我想要表达的东西裸陈在社会面前。”(唐栋《关于话剧<共产党宣言>》)同样,他创作《路遥》也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生活感悟。
        由此可见,作家的精神境界与对生活的关注和思想修养对提高艺术创作质量的重要性。高尔基说:“多多重视思想吧,促进思想产生出来吧,思想永远不会辜负你的劳动。”我觉得,要实现话剧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进发的目的,话剧创作者就应该重视并努力解决这样的问题。
More..
More.. 艺术家
  • 中国现代文艺出版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xiandaiwenyi.com,All right
  • 服务QQ:277293128电子邮箱:admin@zgshdb.com